前 言
當你讀舊約時﹐你注意到沒有﹐神很喜歡用石頭做紀念碑﹐約書亞記裏就有七塊紀念碑﹗因石碑具有特別的見證功能﹗當耶穌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城時﹐多人稱頌主﹐主也責備法利賽人說:「…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19:40) 這是文學上的誇張。但近代聖經攷古學裏的石頭真地呼叫起來為聖經作見證﹗
攷古學的意義與價值
攷古學的定義:Archeology希臘文字源是有秩序地整理古代物件之意﹐並進而得到一些解釋。聖經攷古學則是以研究與聖經有關的攷古學。藉著研究與聖經有關時代的語言﹑風俗﹑文化﹑宗教﹑歷史﹑人文物件或文件等﹐使我們對聖經的瞭解更加深入。聖經攷古學的貢獻十分大﹐晚近一百年來尤其是一日千里。
攷古學的價值:除了上述解經方面的收益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貢獻﹐即在辯道學方面者。著名的攷古學家Nelson Glueck曾如此宣告:「事實上﹐可以斬釘截鐵地這麼說﹕至今沒有任何攷古發掘曾與任何一處聖經記載牴觸。許多攷古發掘出來的物件–不論在綱領或在細目上–都證實了聖經中的歷史記載。」我們要注意一件事﹐攷古學證實了聖經的記載﹐並非就是說它證明了聖經是無誤的神的話。其實還有許多聖經史實沒有攷古學的佐證﹐而攷古物件本身也需要學者解釋的。
聖經是神的話﹐其證據在於神自己是它的作者﹐不假外力的。我們之所以如此地認信﹐是因為聖靈內在的見證。聖靈開啟了我們的心眼﹐使我們看明它是神的話。如果我們以為只要我們舉了一些理性證據﹐就能說服人悔改信主﹐無異是說人還沒有墮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似乎人還可以靠著他自己的理性得救﹗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力言﹕惟獨恩典。這恩典來自聖靈內在的見證﹐祂使我們明白了聖經﹐認識了耶穌是基督﹐而得到救恩。
雖然如此﹐加爾文也說:「反過來說﹐一旦我們虔誠地擁抱了聖經﹐如它的尊嚴所當得的﹐並確認它非同凡響﹐那些辯證–在之前雖不足以將聖經[是神的話語]的確據﹐種植﹑穩固在我們的心思之中–就變為非常有用的幫助。」(Institute 1.8.1.) 有那些辯證呢﹖加爾文列舉了經文的內容﹑古老﹑真實﹑神蹟﹑預言﹑其應驗﹑聖經的傳抄﹑神對聖經的保守﹑教會對聖經的忠心﹑甚至殉道等等。(Institutes 1.8.2-13) 今日聖經攷古也成了一項有力的辯證﹐足以暴露出不信派(liberals)對聖經不公平的態度。
- F. Albright 說:「……攷古學的發現否定了18-19世紀許多學派對聖經可靠性的懷疑……證實了舊約的歷史性……聖經是最好的史料……摩西五經的準確性﹐其時代人物不容否定……創11-50章的史實性。」Merril Unger說:「以往認為不存在的新約城巿﹑民族發掘出來了﹐填補了歷史的空隙。」
創世記的實例
創1-2章 創世記: Enuma Elish有七塊Akkadian泥版﹐這是與創世記第一章的創造世界故事最近似的神話……太古兩位神祗甜水(Apsu)和鹹水(Tiamat)相爭﹐威脅眾神祗的滅亡。於是,眾神祗找到 Marduk 為他們爭戰﹐報酬是予他以最高的權柄。Marduk 利用邪神 Kingu 的命運版作武器﹐將Tiamat 殺為兩半﹐造成天與地﹔安妥星宿後﹐就殺死 Kingu﹐用他的血和土造成人!(ISBE 1:398)——這是古巴比倫帝國(主前兩千禧年初期)的作品﹐在尼尼微亞述王Ashubanipal的圖書館內發現的。
兩者雖有相似之處﹕由太古水團產生宇宙(tehom of Gen. 1:2 vs. Apsu/Tiamat)﹐光在光體之前即有﹐天地亦由太古之水產生﹐人是最後受造的﹐末了是神的安息﹔但其相異之處更能表明創世記是神的話。
- L. Geisler的評論﹕相似處是浮面的。史實的被扭曲足見摩西絕無抄襲古巴比倫人的創世神話故事﹐雖然他的作品寫作時間比Enuma Elish晚。更古老的Ebla泥版(主前三千禧年中期)的創世神話就比較簡單(如﹕宇宙是由空無中產生的)。聖經更簡單﹐可見它所記載的事蹟更為古老。摩西知否那些已存在的神話﹖應該知道。
為何摩西使用神話故事裏的一些類似情節﹖如果批評者不否認這些泥版的古老﹐那麼也不能否認聖經的古老。取材的類似說明了它們是相當時代的作品。神學的不同則顯明了神話是怪誕不經的神話故事﹐而聖經則是神啟示的話語。摩西的取材並不影響真理。
創6-8章 挪亞洪水:洪水的故事各民族都有﹐據估計有270個﹕88%論及一個蒙恩人或的家庭﹐70%論及靠一條船才得逃生﹐66%論及其因是人的罪﹐67%論及動物與人一同獲救﹐57%記錄劫後餘生在一山頂﹐66%指出那蒙恩者曾受到預警。其中以巴比倫的故事最重要。
Gilgamesh Epic是12塊Akkadian泥版﹐其洪水神話在第XI版﹐與創世記6-8章挪亞洪水故事最為相近——神祗Enlil因為地上人太多太吵而睡不著﹐最後決定要用洪水毀滅人類。另一神祗 Enki 偏愛 Utnapishtim (或 Atra-hasis)﹐就警告並指示他建一方舟﹐以載家人﹑東西和動物等。洪水七日之久。之後﹐方舟停在 Nasir 山頂。Utnapishtim 放出鴿子﹑麻雀和烏鴉以測情形如何。下船後﹐他就獻祭給諸神並得到不朽。——屬古巴比倫帝國作品﹐也在 Ashubanipal 圖書館內發現的。
神話與聖經的相異之處顯明聖經記載的超越﹐Geisler指出﹕聖經方舟的構造(長方而非方的)﹑落雨時間(40日而非七日)﹑退雨時間(150天而非一天)顯明聖經才是最真實的記載。創世記與巴比倫神話之間的比較﹐更能表明創世記是神的話。
聖經學者辯論這洪水是普世性的﹑還是當地性的﹐我認為不緊要。因為到了創十章人類才分散﹐才將洪水故事帶到世界各地。有無中國版﹖有﹐女媧煉石補天。女媧應就是挪亞﹗然而最古老準確的版本還是聖經。
創11章 巴別塔時代:按照歷史的順序﹐有了巴別塔事件﹐才有列國的的產生。Geisler說﹐據說吾珥王Ur Nammu (約2044-2007 B.C.)曾受命要建塔廟﹐以拜月神Nannat。一出土的5’x10’石碑雕畫說明該王帶著簍子﹐以建高塔向諸神表示其忠心。但此舉觸怒了諸神。於是塔被夷平﹑人被驅散﹑語言變亂了。
古代的巴比倫人認為巴別塔就是 E-temen-an-ki (天地根基之廟)﹐座落在該城的南區﹐幼發拉底河畔﹐是獻給 Marduk的。有六層﹐底層90m x 90m x 33m﹐第六層24m x 24m x 15m。按Herodotus的古史(1:181ff)﹐最高為一房間﹐內無偶像﹐有一臥榻與一金桌。據聞是神祗來其間安息﹐人不能進入﹐除了被獻祭的女子之外。古代的 Esagil Tablet 形容此塔是「繞著塔的外邊而上的」。近代攷古者 Koldewey 的開發發現此塔和 Herodotus 和 Esagil Tablet 的描述甚近﹐塔基約是460 x 410 m﹐底層則約91m平方﹐估計高約達90m。Dr. Unger 根據這些資料作了一個模型……。
古巴比倫的塔廟是用來拜無形像的偶像的﹐北京的天壇其實是拜偶像的(除了拜天之外﹐還拜日月星辰﹐和清朝歷代祖先)。這些現象是羅馬書1:21 -23和使徒行傳17:23最好的說明。今日許多語言學家相信人類的語言同出一源。聖經的解釋是因著人的自我崇拜﹐觸怒了神﹐使神親自介入。創11章和徒2章是一對比。
創10章 列國分散表:攷古學大師 Albright 以為創十章的列國分散表是驚人準確的文件﹐它以現代的眼光去看古代族群和語言的分佈。在古代文件中﹐無可比擬。(希臘者屬神話式﹐而且只侷限在愛琴民族之中。) ISBE 3:495說﹐這一個表是古代近東所存惟一的一個表。
創10:21, 24; 11:14-16提及了希伯﹐這是猶太人被稱為希伯來人的原因。Ebla出土的泥版上有一個名字是Ibrium﹐他很可能就是希伯。如此﹐希伯就是古代Ebla的王﹐並非杜撰的人物﹔而亞伯拉罕就是王室的人﹐他的蒙召離開就比較不是一件易事了。
聖經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神學﹐創十章的列國表有兩方面的意義﹕說明神如何藉著挪亞完成了創1:28 遍滿地面的使命﹐並為亞伯拉罕之約埋下伏筆﹐因為列國是將來要蒙恩的對象。
創12-50章 列祖生活: 十九世紀的高等批判學者常把列祖事蹟視為杜撰。後來攷古學在 Nuzi, Mari, Ugarit, Ebla 等地的發現﹐使不實說法煙消雲散。Nuzi泥版與亞伯拉罕時代相差只有五百年左右。兩河流域確有各種產生後嗣的制度﹕領養﹑由二妻生﹑由妾生﹑由女奴生。但是一旦原配生子﹐則後嗣由此嫡子擔任﹐並承受產業。這樣﹐創15:3; 16:2, 9; 21:10的事情﹐和當時的風土人情符合的。亞伯拉罕向赫人花了400舍客勒買地﹐是當時赫人的習俗﹕客氣﹑一片包括原來只想的更大地﹑在城門口交易﹑價錢一次付清等等。
另一件更有趣的事是記載在創31章的拉結偷拉班家中神像的事。等Nuzi泥版出土以後﹐我們才明白其意思﹐原來她不是為拜偶像﹐而是「胳臂向外彎」——為她丈夫爭取將來承繼她父家財產的權利﹗以撒的口頭祝福既然一出﹐就無法收回﹔雅各向以掃買長子的名份與祝福之不倫不類﹐仍然成立﹐ Nuzi 法律也是這樣的。約瑟的被賣20舍客勒銀子﹐確是當時的價碼。
既然如此﹐就間接證明列祖們確實是主前第二千年中期時代的人物。
應 用
以上的事實都是實在的﹐並非杜撰的。聖經不是神話故事﹐乃是可靠信實的神的話。新約攷古不亞於舊約者。試舉 Sir William Ramsay 為例﹕早先他在德國接受Tubingen學派的說法﹐視使徒行傳為第二世紀中葉的作品﹐即非使徒時代的記錄……。然而他後來說:「……但是近來我發現我常常翻讀使徒行傳﹐當它為研究小亞細亞地勢﹑古蹟及社會的權威。這是因為我逐漸在不同的細節裏﹐發現其記載竟是驚人的事實。」他在另一本書內說:「路加的名字應該與世間偉大的史學家同列。」聖經是一本史實﹐神在其中記載救贖史﹐其中心在神子耶穌其人的死而復活﹐叫我們信了﹐才得到救恩。願神幫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