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吳家望為上海人﹐數學博士﹐美國聯邦政府資深數學統計學家。
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創造堅定大地﹐並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賽 45:18
兩千多年來﹐從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開始﹐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相信宇宙是沒有開端的﹐沒有創造者的。二十世紀初科學泰斗愛因斯坦以他發現的相對論為基礎﹐終於證明宇宙是有開端的。他以天文資料和數學方程從宇宙的擴張傾向倒算出宇宙的起源點。可惜因為他對宇宙恒態論相信過深﹐居然不敢接受自己的偉大發現。到後來他才承認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最近三十年來﹐太空科學猛進﹐天文物理資料累積﹐科學家們已接二連三證明宇宙是有開端的。既然有開端﹐那誰是這開端的創造者呢?
兩種記載之對比
這創造者就是創世記所載六日內創造天地的上帝!西羅德博士(Dr. Gerald L. Schroeder)研究科學和聖經的關係二十五年﹐將宇宙起源論推上高峰。他以科學資料直接和聖經創世記對照﹐發現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造天地的簡明的記載全部被證實。他的新作科學神學﹕科學智慧和聖經智慧的匯合(The Science of God: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Biblical Wisdom.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97.)詳盡地報導了他的研究結果。該書資料極為豐富﹐我在此只能為讀者介紹點滴精華。
在宇宙被創造之前﹐空間(space)和時間(time)都不存在。 這三者是同時誕生的。時間是一種相對性的概念。 如果我們乘高速的太空船飛行﹐時間就過得很慢。假如我們達到或超過光的速度﹐那麼時間就會停止甚至倒退。在宇宙不同部位﹐時間的概念也不同。
在宇宙誕生大爆炸的一剎那﹐它的擴張速度與溫度極高。多少萬萬年後﹐我們在這低速度的宇宙邊緣的地球上﹐很難想像和體會那爆發時的強烈程度。現代科學家用不同方法測算宇宙時間﹐包括測算星球運行速度﹐幾何角度﹐星球光度﹐和化學構造等方法。圖表創世記之六日中﹐所示的創世起點時間和現代地球時間的比率﹐是科學家以實驗室內物質形成的溫度和宇宙起源的放射線背景溫度作比較而得到的。參照圖中的宇宙鐘及地球鐘時間﹐比對三千多年前聖經之記述與近三十年來化石學﹑天文學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這160億年來宇宙演變的藍圖﹐在聖經開場第一章中早已簡潔﹑準確地描繪過了。科學花了兩千多年摸索﹐終於為創世記作了見證。
創世記之六日
宇宙鐘時間(地球鐘時間)/主要事件起點/總共年數/創世記之記述/科學資料之記載﹕
第一日﹕157.5億年前(80億年)神創造天地﹐光暗分開了(創1:1-5)。指大爆炸創造宇宙﹐電子原子結合產生光線﹐星河開始形成。
第二日﹕77.5億年前(40億年)神創造空氣﹐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創1:6-8)。指銀河形成﹐太陽和主要星球形成。
第三日﹕37.5億年前(20億年)神聚水為海﹐稱旱地為地。青草﹑菜蔬﹑果樹出現(創1:9-13)。指地球冷卻﹐液體水出現﹐菌藻類生物形成。
第四日﹕17.5億年前(10億年)神造光體普照大地﹐日月顯現(創1:14-19) 地球大氣變透明﹐光合作用產生豐富氧氣。
第五日﹕7.5億年前(5億年)神造水中動物﹐空中飛鳥(創1:20-23)。指水生動物及帶翼昆蟲出現。
第六日﹕2.5億年前(2.5億年)神造飛禽走獸﹐神造人(創1:24-31)。指百分之九十古生物滅跡後﹐各類動物佈滿大地。人類出現。
高度精確的常數
科學家更進一步發現﹐神創造宇宙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創造人。在創造人之前﹐神先為人創造一個能夠生存的美好環境。宇宙間一切物質的構成和變化都受自然規律中的一些常數(constants)所支配。落體加速度(9.8米/平方秒)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常數之一。經科學家鑒定﹐宇宙間有幾十種必須高度精確的常數﹐略高略低﹐生物就不可能存在。例如落體加速度﹐略高的話﹐星球會過熱﹐就會很快燒毀﹔略低的話﹐星球會過冷﹐重元素(例如重金屬)就不能構成。又如﹐宇宙擴張率﹐略高的話﹐銀河就無法形成﹔略低的話﹐整個宇宙就會縮陷倒塌。這些常數要精確到什麼程度呢?例如宇宙擴張率﹐差1056分之一都不行。
宇宙形成最重要的是大爆炸時的能量。據知名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汪波格測算﹐這能量如差10120 分之一﹐任何生物都不可能存在。換句話來說如果這能量「略高略低」了 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分之一﹐地球就變成個大石堆﹐你我也不存在了。這位宇宙的設計者真是太精確周到了﹐太可畏可敬了!他不是神﹐是誰?
我們再看仔細一點。在宇宙誕生的一剎那﹐在第億億億億分之一秒﹐空間像一個高溫的大氣鍋。 無數不成形的質子﹑電子﹑中子﹑光子﹐在這無窮大的氣鍋裏東碰西撞。創世記1:2對這一剎那的描述為「空而不成形(void and formless)」。中文經文譯為「空虛混沌」﹐倒是頗有詩意。一秒半後﹐中子和質子失去互變的能力﹐它們之間的比率固定為一比六。接著﹐第一種元素氦(helium)便形成了。如果這個比率略高或略低於一比六﹐元素便不能形成﹐宇宙就永遠是一片混沌了。宇宙繼續擴展﹐降溫﹐變更﹐40萬年後﹐游離的電子和質子構成氫氣(hydrogen)。從此宇宙不再是那麼擁擠﹐光子得解放﹐光出現了(光暗分開了﹐創1:3)。宇宙充滿了低溫的放射線﹐成了宇宙的背景。 160 億年後﹐地球上的科學家給它取名叫:宇宙放射線背景(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這就是我在上文談宇宙鐘時提到過的宇宙起源的放射線背景。
嚴格的合成條件
在化學周期表上有99種元素。從下往上﹑從低往高排﹐最低的幾種是:氫﹑氦﹑鋰﹑鈹﹑硼和碳。在氫和氦各就各位後﹐構成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是碳。與氫和氦不同﹐碳的構成極為困難。一個稀有的鈹原子必須吸收一個氦原子核才能構成一個碳元子。帶放射性的鈹原子是極不穩定的﹐它的短促的生命只有1016分之一秒。在這短短的0.000,000,000,000,0001秒內﹐一個氦原子要找到一個鈹原子﹐並且在原子核的能量和化學反應所需的激發能量相等時才能吸收。在這樣嚴格的條件下﹐鈹又是這樣稀有﹐卻生成了地球上最充份的元素——碳。如果這些條件有一樣不確合﹐那麼宇宙中除氫和氦以外什麼都不存在了。當我們想到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都是由碳組成的﹐我們就會感謝這位創造者了。這位宇宙的設計者這樣精確的調節﹐原來是為人安排一個生存的環境!他不是神﹐是誰?
有些科學家居然說宇宙是人創造的。當我們在夜晚對著那無盡的天際﹐欣賞那美麗的星光﹐我們就會感到自己的渺小﹐不會有那樣狂妄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