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門見證集

人類的起源

吳家望

◇    吳家望 :上海人﹐數學博士﹐美國聯邦政府資深數學統計學家。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創1:26

        上一期我們為讀者介紹﹐西羅德博士在新作科學神學﹕科學智慧和聖經智慧的匯合中﹐以科學資料直接和聖經創世記對照﹐發現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天地的簡明記載全部被證實。現在我們繼續介紹他對人類起源的研究。

                                                                                                  化石學的証據
      一百多年來﹐達爾文的進化論成了無神論者的擋劍牌。如果單細胞動物變成複細胞動物﹐再變成魚類﹐再變成爬蟲﹑走獸﹑猿猴到人類﹐那就不需要創造萬物的神了。但最近幾十年來﹐化石學的進展正從根本上質疑進化論。化石學的資料證明﹐在寒武期(Cambrian Period, 5.6億年)之前﹐三十多億年中單細胞動物都沒有進化成複細胞動物。一到寒武期﹐突然所有和今日相似的水生動物都同時出現了。水生動物又有一億多年沒有演變﹐突然飛蟲和爬蟲都同時出現了。爬蟲又爬了一億多年沒有進化﹐到了三疊紀(Triassic Period, 2.5億年)﹐突然飛禽走獸都同時出現。這大量的化石資料所證明的﹐基本上和創世記所記載的符合。
    因為我們不可能在這兒談化石學的細節﹐我就介紹兩個有趣的故事。如果進化論是有道理的話﹐那麼這個漫長的動物進化歷史上應該留下許多動物轉化過程中「半牛半馬」的化石。在世界上現有的幾百萬化石標本中﹐科學家一百多年來居然發現了一種「半蟲半鳥」的化石。進化論者把這既像爬蟲又像鳥的化石當成寶貝﹐給它取名為 archaeopteryx。大英博物館把這個標本單獨鎖在一個專門的櫃子裏。這些進化論者一定是不讀聖經的。利未記在介紹飛鳥時提到一種鳥名叫角鴟(利11:18)﹐在介紹爬蟲時提到一種爬蟲名叫蝘蜓(利11:30)不同版的聖經對這兩種動物都有不同的翻譯法﹐有一本聖經乾脆說它無法翻譯。在英文版聖經裏﹐角鴟被譯作 bustard, barn, screechowl, waterhen, owl 等﹐蝘蜓則被譯為 chameleon, mole, treetoad 等。
      如果我們查看希伯來文聖經﹐這兩種動物﹐一鳥一蟲﹐同名同姓﹐都叫作 「tinshemet」。為了這兩種動物﹐現代科學家爭論不休﹐聖經翻譯家愁眉不展。可是三千多年前﹐聖經上已經告訴我們﹐這半蟲半鳥的archaeopteryx就是tinshemet!

     二十世紀初﹐美國國家史密遜博物館館長是瓦爾考特博士。他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化石考古學家。有一年﹐他帶著馬隊到位於加拿大洛磯山海拔八千英呎的波基斯關去挖化石。5.5億年前地球的東西兩大陸地盤相撞﹐形成了今天的洛磯山脈。波基斯關地區在洛磯山脈形成之前是萬物叢生的熱帶沼澤窪地。兩大陸撞擊造成奔騰的淤泥﹐埋葬了一切水陸生物。多年後淤泥沉積變成化石。因為那淤泥非常細膩﹐不但動物的細小骨頭的形狀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連動物的內臟也都能從化石中看得清楚。
    當瓦爾考特博士挖到這豐富的化石庫時﹐他大吃一驚。他做夢也沒想到現代地球上所有動物的基本體形﹐從單細胞動物到有眼﹑有鰓﹑有肢體﹑有內臟﹑會爬會游水的動物﹐他都能在這個5.5億年前的化石堆裡找到相似的標本。他收集的六萬個化石標本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在5.6億年前(寒武期)﹐地球上只有最簡單的菌藻類生物。它們絕對不可能在短短0.1億年中進化成為會爬會游水的動物!這些生物都是爆發性地突然出現的。可惜當年達爾文主義風行﹐幾乎每個科學家都不得已要相信進化論。瓦爾考特雖是個基督徒﹐也不例外。他的大科學家的地位使他沒有勇氣宣告他的成就﹑向進化論挑戰。這些出土的珍貴的化石標本﹐又被埋入博物館的倉庫。八十年後才被一個研究生發現。

                                                                                             不能回答的問題
      近年來﹐細胞生物學有很大的進展。科學家懂得越多﹐就越感到生化作用的複雜和奧秘﹐不能解答的問題反而更多。這裏我們不是談論飛行太空的大火箭﹐而是小小細胞內部的複雜結構。從前科學家認為﹐在有關細胞作用的問題上﹐他們能解答百分之五十。現在科學家則承認﹐能解答的不會超過百分之十。
      我們知道每個細胞核內有一種成份叫基因﹐是儲藏遺傳資料的倉庫。細胞學家發現﹐每個海藻或原生動物的細胞含基因比人的細胞高一百倍。科學家不能解釋為什麼一個原生動物要儲藏這麼多的遺傳資料?為什麼一個不成形的原始動物要儲藏與脊椎及關節有關的遺傳資料?
      請再看一個有趣的例子。研究眼晴功能的科學家們發現﹐在包括蚯蚓﹑昆蟲和脊椎動物在內的﹐體態不同的﹐在遺傳系列上無關的五門(系列)動物中﹐都存在一組控制眼功能發展的基因﹐叫Pax-6。自從達爾文的進化論被推翻後﹐有一種所謂匯合進化論(Convergence Evolution)出現。用這種新的理論來解釋﹐這Pax-6基因是各門動物多年單獨演變而巧合的共同結果。那麼這五門動物都得到Pax-6的機會如何呢?
    基因是由氨基酸(aminoacids)串鏈而成的。每個基因鏈中有 130 個氨基酸。因為可用的氨基酸共有20 種﹐所以可能存在的不同基因就有 20130 種(約等於10170種)。這 Pax-6 就是10170 種基因鏈中的一種。那麼每一門動物獨立演變而產生Pax-6的概率(probability﹐可能性)也就是10170分之一。這五門動物獨立演變而全部都產生Pax-6的概率(機會)是(10170)5=10850分之一。我們如果要把10850直寫﹐這850個零會填滿一整頁。既然這概率等於零﹐那麼這單獨演變的說法就不合理。因此這五門動物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他們唯一可能的共同「祖先」只有寒武期前的無定形海綿或單細胞的原生物兩種。可惜這兩個「祖先」都是沒有眼睛的!那麼是哪一位先知的設計者把控制眼功能的Pax-6安排在這沒有眼睛的單細胞原生物中呢? 他不是神﹐是誰?

                                                                                       宇宙沒有這樣的耐性
      現在我們了解了細胞的複雜結構﹐我們再回頭來看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當年不能回答的問題之一﹐是單細胞動物的來源。1953年﹐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米勒從實驗中製造了氨基酸﹐第一次從無生命的有機化學原料中造出構成生命的基本單位。哈佛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生物教授瓦爾特﹐在科學美國期刊(1954)中撰文讚揚說﹐只要有充分的時間﹐不可能會變可能﹐可能會變肯定。二十五年後﹐科學美國推出了生命起源特刊﹐並收回(retract)和糾正瓦爾特教授的文章。為什麼一個科學權威會錯呢?正像他說的﹐只要有充分的時間﹐不可能錯的也會錯。二十五年中﹐科學家懂得了細胞結構的複雜性﹐可能變成不可能了。據摩羅維奇教授推算﹐如果全靠機會﹐把宇宙產生以後的全部時間(160億年)都用完﹐也變不出一個細菌﹐更不用說單細胞動物了。
      無巧不成事。瓦爾特教授的見解是被哈佛大學的另一位教授駁倒的。化石學教授巴古恩在1970年發現了一塊 35 億年前形成的細菌和菌藻的化石。我們知道構成氨基酸的碳和水是38億年前出現的。這麼說來﹐碳和水一出現﹐生命就接踵而來了。如果宇宙很有耐性地等待氨基酸演變成生命﹐那麼今天地球還是一個大石堆。有人說﹐這是上帝開我們的玩笑﹐把化石埋在地下﹐讓我們慢慢去找﹐慢慢去思考。誰有本領開這樣的玩笑?他不是神﹐是誰?

 

編註:本文作者對地球年齡和人類起源的觀點﹐屬於「漸進創造論」﹐基督徒科學家對創造論另有「新近創造論」和「神導進化論」兩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