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瑪 4:6
太多社會的悲劇肇因於家庭的破碎﹐而家庭的破碎又導因於父道的淪亡。慶祝父親節遠不如母親節那樣地熱烈﹐為父者當自問﹐在兒女身上做了些什麼﹖那裏出了問題﹖惟有當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時﹐家庭建立了﹐社會﹑教會才充滿生機。父道之難在於迷思(myths)的破除。
迷思一﹕教養兒女乃母道
有道是孟母三遷﹑母子連心﹑精忠報國﹑男主外女主內﹐好像教養小孩已成了母親的專利權。創1:28卻把教養兒女的責任﹐也託付給男人。創世記第五章的家譜告訴我們﹐上古列祖最大的成就是生兒養女﹔第一位被提到榮耀裏的以諾尤其如此。亞伯拉罕的撫養以撒﹐雅各的撫養約瑟﹐都是舊約津津樂道之事。為什麼雅各的人生道路走得那麼辛苦﹖至少有一個原因﹐即他的父親以撒沒有盡職﹐遺害第二代。耶穌的法定父親約瑟則是克盡父道者的好榜樣。保羅教訓教養兒女之道﹐是同時對父母二人說的。我們要改變觀念﹐破除迷思。
迷思二﹕賺錢乃是重頭戲
父親是家中主要的賺錢者﹐必須工作﹐沒時間管小孩﹐就把管小孩的事丟給妻子去作了。這不說女人天生愛管小孩﹐只是她的天性丟不開孩子。男人在罪中生活的窠臼是什麼呢﹖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創3:19)。生活中心轉移到塵土上了﹗地因人犯罪而受了咒詛﹐所以人作事事倍而功半。神在創1:28裏﹐賜給男人怎樣的使命呢﹖管理萬物與生養兒女。中心不是塵土。然而當人墮落後﹐這種光景就變了。假如亞當沒有墮落﹐絕對不會以打拼賺錢為他的生活重心﹐因為他很清楚知道他的使命。生養﹐不但會生育﹐還會教養。然而我們發現﹐在人類犯罪以後﹐男人這份天職普遍地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拼命賺錢﹐命是拼了﹐錢還不一定賺到。男人前半生用命買錢﹐後半生則是用錢買命。聽先知瑪拉基的話﹕父親的心轉向兒女﹗這是James Dobson博士成立Focus on Family的初衷。男人雖要賺錢﹐養家活口﹐但他的使命沒變﹕管理萬物與生養兒女。
一位弟兄失業在家待了好一陣子。他在專業上是高手﹐可以再找到工作﹐用個管家看顧小孩就好了。他卻十分珍惜這段時間﹐暫時不找工作﹐因為他樂於全心看顧孩子。他的父親一輩子忙於事業﹐與兒女們疏離﹐他認為是一大憾事。他不願這種遺憾再發生在他小孩的身上。這是難能可貴的看見﹐使他不以失業為苦﹐反而覺得收穫大於損失。孩子最需要父母陪是小的時候。有不少的父母開竅時﹐往往孩子已是青少年了﹐要朋友多於要父母了。我的女兒今年大學畢業了。幾天前她跟我提到約五歲時有一次和哥哥衝突了﹐找我哭訴。當時我不覺得應該打兒子﹔但她哭個不停。我就把她抱出去﹐斜陽西射﹐人影很長。哥哥這時也出來了。我靈機一動﹐就抱著她踩哥哥的影子作為懲罰﹐哥哥也不痛﹐但她立刻破涕為笑。這件事她不會忘掉﹐我是如何為她申張正義﹗
迷思三﹕過好生活最重要
父親常以為工作賺錢讓孩子過更好的物質生活﹐才算盡到父道。問題是小孩子最需求的﹐是物質生活的供應嗎﹖你曾經帶孩子放風箏嗎﹖釣魚嗎﹖打棒球嗎﹖看棒球賽﹖搭lego嗎﹖拼圖嗎﹖做手工嗎﹖露營嗎﹖爬山嗎﹖坐rafting﹖為小孩辦生日聚會﹖參觀博物館﹖拜訪祖父母﹖教他做功課﹖昂貴的電腦/電視遊戲﹐並非他最好的回憶。反而不昂貴的生活﹐對他更有意義﹑值得懷念。那麼﹐我們為什麼把物質生活的追求當作生活首要﹐而失去與孩子更多良好互動的機會呢﹖其實小孩最珍惜的乃是你和他在一起。一位弟兄失業了一段時間﹐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就興奮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孩子們。出乎他意料之外﹐兒子哭了﹗喜極而泣﹖才不是。想到爸爸上班以後﹐再也不接送他搭校車﹑陪他學琴﹑參加演奏會﹐不禁悲從中來。這說明了對小孩而言﹐陪同是何等重要。生活品質取決於父母親的同在﹐而非物質供應的多寡。今日第二代的隱憂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太豐富了﹐養尊處優會把他們變得缺乏鬥志﹑倚賴成性﹑受不了挫折。
John M. Drescher 告訴我們小孩最需要的是什麼﹖疼愛﹑情感(EQ)的成長﹑鼓勵﹑歸屬感﹑思想力和創造力﹑自我的認識﹑良心(道德)的成長。小孩就像一棵樹﹐正在扎根﹐最需要澆灌了﹐可是他的園丁卻跑去賺錢了﹐沒空理他﹐把他交給電視﹑網路﹑電玩等﹐何等可惜。這段時間還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小孩子切需榜樣﹐好模仿學習。父親就是他的榜樣﹐不可缺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2020年代的世界正在你家中成型啊﹗
我的兒子在他四年級時﹐有天在他的房間門上貼了一張告示﹐宣告獨立了﹗我們夫婦幾乎沒經過青少年的叛逆期﹐對此缺少經驗。如果時光倒流﹐我們會十分重視他的宣告﹐好把他自我追求導引到正途上。在教養小孩的事上﹐多少父母驕傲得以為天生就會﹐不願學習。我們時常把上一代的錯誤﹐重覆到下一代去。什麼都可以錯﹐教養小孩千萬錯不得。諸位﹐謙卑一點﹐不要拿小孩做實驗品。小孩就像陶器一樣﹐打壞了重造是很難的事。長子往往最可憐﹐父母親沒有經驗。小孩要花多少年歲才能扳回啊﹖大多數的人就一生陷在其中。我今日用最重的話告誡你們﹐希望你們聽進去。做父母親﹐首要謙卑﹔千萬不要隨心所欲的拿小孩來實驗你不成熟的方法。
迷思四﹕夫妻的關係無礙
雖然不少夫婦嚴格信守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可是倆情相悅是假不了的﹐就像家中的空氣一樣﹐小孩一嗅就知。夫妻感情不好﹐小孩首先遭殃。有人說﹐我雖然愛不來我的太太﹐但是很愛小孩。家中的空氣不好﹐呼吸起來還能十分暢快嗎﹖十足的謊言﹐徒然自我安慰而已。你們敢問小孩﹐在他們的心目中﹐爸媽的感情怎麼樣﹖爸媽的相愛加增了他們的安全感﹖請你們仔細地看看小孩所畫的全家福﹐裏面有爸媽﹑有兄弟姊妹﹐還有寵物。其中爸媽一定是手牽著手的。小孩子已經不經意地宣洩他們心目中的父母關係了。
John M. Dresher 說﹐如果他的人生可以再走一遍的話﹐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愛他的妻子﹐因為這是建造家庭最有效的方法。父母之愛給小孩帶來不可言喻的安全感﹑穩定度﹑生命的神聖性﹑家庭的珍貴價值等等。小孩很容易知道什麼是神的愛﹑性別之分與其神聖。他們看見了愛﹐他們就學會了愛﹐也認識了什麼是家。夫妻關係是決定教養小孩成功與否的最大因素。不愛妻子﹐等於拿一把刀斲傷小孩。
迷思五﹕母道可取代父道
許多女士面臨婚姻危機時﹐還是深愛著孩子。是否能挽回婚姻危機﹐有一個思想在女性心中扮演著關鍵的地位﹐那就是母道是否可以取代父道。當女性不認為可以母兼父職時﹐她不願離婚﹐因此進而挽回婚姻﹐也至終祝福了她的小孩。母道可以取代父道常是女人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父道不是母道可以取代的﹗其實,父親的角色在兒女人格成長的過程上﹐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男孩從父親身上所要模仿的男性﹐少女在父親身上所要得到的友誼﹐都不是母親可以給予的。
有一位姊妹十分愛唱一首詩阿爸父﹐因為她從來沒有見過她的父親。她才出生﹐父親所搭的飛機失事。她希望擁有父親的渴望﹐一直到信主以後才從天父稍得安慰。
一位姊妹25歲﹐亭亭玉立﹐拉得一手好琴﹐畫得一手好畫﹐人人稱羨﹐可是她的內心卻是極其空虛。在她兩歲時﹐父母離婚﹐記憶中的父親只是一個嚮往與記號。感恩節到了﹐她多想與父親會面啊﹗算算年齡﹐父親也60歲了﹐今夜你在何方﹖她從小對父親愛憎並存﹐又想他﹑又恨他。但信主後﹐她饒恕了父親﹐不再恨他﹐只想見他。她常常祈禱見面時﹐她要好好擁抱父親哭一場。她對父親吶喊說﹕生命中少了你﹐好像一副拼圖少了一塊﹐其餘的再美﹐總覺得有缺陷。
迷思六﹕孩子差異不重要
並不是每一個小孩都要學會芭蕾﹑鋼琴﹑小提琴﹑游泳﹑繪畫﹑柔道……﹐其實沒有兩個小孩是一樣的﹐應當因材施教。有的小孩開竅的早﹐有的晚﹐我們急不來的。有的小孩一年級就有胃口讀paperback﹐有的到了12年級﹐還用Picture Bible抓聖經重點﹐因為看圖識字是他學習的方式。有的小孩有自閉症﹑ADD等的困難﹐都要及早發現﹐才能得到適宜的治療。
在我的兒子很小時﹐我就發現他的興趣不在數理﹐而在人文。所以﹐他進了大學第二週﹐就決定不唸電腦﹑改讀語言學時﹐我一點也不驚訝。他以為讀大學完全為著興趣﹐所謂享受人生﹐我也不反對。他讀過絲路學﹐甲骨文﹐主修閩南語﹗我一直以為女兒在讀書方面比較差﹐直到有一天﹐我改變對她的看法。那一天我站在她的旁邊看她用電腦﹐發現她的反應奇快。當天我就忍痛給她買了一組新電腦﹐讓她發展電腦技巧。我的投資沒錯。在同學中間﹐她一直是以使用電腦出名的。
迷思七﹕少管孩子任發揮
這是二戰後嬰兒潮時代的論調﹐他們以為人裏面天生都是良善的﹐教育之大計即讓良善的天性發揮出來。所以宜少管﹐讓他們自治自主。Montissori 幼兒園即秉持這種思想。這種思想明顯地與聖經背道而馳。人都有罪﹐即使信了主﹑活在神的恩典以下﹐還是要加以管教﹐這是箴言的主題思想。小孩是箭﹐我們是弓。我們要給予方向與力量。
結語
瑪拉基書4:6的信息指出﹕乃是為人父者的心要轉向兒女。這樣﹐時間﹑心血就會跟上。這是無可取代的呼召﹐而且有時間性的﹐過去了就不再來﹐答應神的呼召就在今天。此外﹐在教會裏﹐我們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些單親的家庭也是我們延伸幫助的對象﹐但是做的時候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