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門見證集

愛與溺愛的界限

劉亦文

     孩子幾歲就會認品牌?幾歲就知道可以用錢換東西?答案是:孩子二歲就會認出廠牌與標記﹐三歲就知道金錢是交換東西的媒介。

錢是長在樹上的

     錢是很好用的東西﹐這是現代孩子們從小就可明白的事實。但錢從哪裡來﹐許多孩子可能從來沒想過。美國信用卡公司作過一項問卷調查﹐53%的父母承認﹐孩子對錢從哪裡來毫無概念。「沒錢?到提款機去拿就好了呀!」這是許多現代孩子的標準答案。

需要有別於想要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條件的﹐對兒女的需要是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只盼望孩子快樂與滿足。然而「需要」和「想要」在物質豐裕的生活環境中﹐界限卻變得越來越模糊。對年幼的孩子而言﹐「需要」的標準往往由父母的來決定。但許多父母並不清楚孩子的需要﹐也不知道如何發掘孩子的需要﹐只好問孩子「想要」什麼﹐以孩子的想法來暫代自己的困擾。也有些父母自己的生活忙亂到一種程度﹐只能顧到自己的需要﹐卻犧牲了孩子真正的需要﹐在心中愧疚時﹐以給孩子「想要的東西」做為彌補。

     以買玩具為例﹐有些父母實在忙得不可開交﹐為了避免孩子囉唆﹐買了孩子「想要」的玩具﹐可以讓自己獲得好一陣清靜;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的東西﹐因補償心理﹐加上廣告的說服力﹐又很難抗拒孩子的不斷要求﹐最後買玩具到底是為了大人﹑還是孩子已很難分辨;甚至有些父母以買玩具或各樣禮物來討好孩子﹐以換得孩子與自己的配合。

     「需要」和「想要」的差別﹐簡單地說「需要」是生存的必需品﹐「想要」是生活的奢侈品。每個家庭應按自己的經濟條件﹑價值觀等來決定如何分配資源﹐讓孩子能真正「擁有」所「需要」的﹐在特殊的日子也能「得到」所「想要」的。

溺愛之子的光景

       從孩子一些行為舉止不難看出他是否被寵壞了﹐第一和第二種很容易看出﹐但第三和第四種往往不容易與父母的溺愛聯想在一起:

      (1)「小暴君」人見人怕﹐是典型的溺愛成果。他們要的就一定得得到﹐他們要怎樣就得怎樣﹐目中無人。若不如意則以怒氣﹑暴力表達不滿。

      (2)「小少爺﹐大小姐」是另一種溺愛的結果。他們是被捧著長大的﹐他們說了算。若不如意﹐就心裡不平衡。這類的孩子的特徵就是任性。

      (3)不負責任﹐喜歡享受特權。不知道從錯誤中學會教訓。

      (4)欠缺面對逆境的勇氣與技能。被溺愛的孩子通常反而較不快樂。

愛與溺愛的差別

        如何衡量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正確的愛﹐而非溺愛?一般而言﹐愛與溺愛的差別在於下面三點:

         愛=父母言而有信﹐是就是﹐不就是不       溺愛=父母言行不一﹐有規定卻不執行﹐以致孩子對家規視若無睹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父母必須跟著調整孩子行為準則。設立這些準則就是所謂的「與孩子立疆界」(見John Townsend & Henry Cloud, Boundary with Kids)。一旦定下規則﹐父母就必須按規則執行管教﹐若孩子不遵守規則﹐就必須為後果負責。許多父母在設定規則時﹐剛開始寬猛之間或許拿捏不準﹐以致無法有效執行管教﹐這是很可能發生的情況﹐父母不可因此而放棄執行管教﹐而必須在心平氣和時﹐與孩子一起討論﹐重新調整合情合理的行為標準。重點一是讓孩子明白父母說話算話﹐言而有信﹔其二是幫助孩子明白這些規定背後真正目的﹐是為著他們的好處。

     事實上有許多孩子本身都覺得父母管得太鬆﹐常覺得做錯了事﹐應當接受處罰﹐也願接受處罰。出乎意料地﹐父母卻對他們說:「好了好了﹐下次別再犯就是了!」或是自己在學校闖了禍﹐回家和父母訴苦﹐卻沒想到父母第二天就跑到學校向老師求情或理論﹐結果不但讓孩子在學校更加難堪﹐父母也失去了孩子的尊敬和信任。

愛=親子角色明確       溺愛=父母常成為親子權力之爭中孩子的手下敗強

     有些父母本身成長於一個嚴厲的家庭﹐因此在撫育自己的下一代時就決定採取寬鬆放任的態度﹐希望做孩子的朋友多過做孩子的父母。但是這種想法很不實際的﹐特別是在孩童期(十二歲以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起更多的責任﹐主要是透過父母在旁邊做保護﹑提醒﹑鼓勵和約束的工作。若父母不發揮這個角色應有的功能﹐對孩子的要求往往很容易遷就﹐當時或許可以避免親子衝突﹐卻後患無窮。一則以後更難管教與約束﹐二則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是﹐一旦走入歧途﹐父母再做補救只是亡羊補牢。

愛=教導孩子關心旁人        溺愛=教出唯我獨尊的孩子

     被寵壞的孩子通常有「三不」:不幫忙﹐不參與﹐不付出。在中國家庭中常會看到一種情景﹐就是父母親忙得團團轉﹐孩子們卻在一旁看電視﹑做自己的事;已經晚上十點了﹐孩子才告訴爸媽﹐必需馬上出去買東西﹐因為老師交待明天要繳。爸媽擔心孩子交不了差被扣分﹐顧不得自己再怎麼累﹐再怎麼不得已﹐還是陪著孩子跑遍快關門的商店去買回孩子的「作業」。教導孩子懂得體諒別人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導他們從體諒父母開始。父母需要和朋友講話時﹐要教孩子不干擾;父母需要孩子幫忙時﹐應一起做家事;父母需要休息時﹐孩子也必須尊重父母不去打擾。

結語

       雅各是被他母親利百家沒有原則的愛寵壞的。可是神愛他卻是真愛﹐愛中有管教﹑有原則。真愛使人成熟﹑得建立﹐這是我們的孩子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