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們可以從小懂得如何金錢﹐知道什麼時候用該用的錢﹐了解投資的學問﹑還會嚴控自己的風險﹐同時誠實面對個人的財務狀況﹐那肯定就會有一個衣食無虞的快樂人生。這些學問﹐應該及早學會﹐這些教室之外的人生理財課﹐應該也是爸爸要給孩子最最寶貴的人生大禮!如果爸爸願意循序漸進﹐灌輸孩子正確的理財基礎觀念﹐就算不若巴菲特豁達有錢﹐但就能教出一位能夠正確做好投資理財的小小巴菲特﹐也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旅程﹐少走了許多讓人困擾的金錢冤枉路。
巴菲特五歲擺地攤賣口香糖;八歲呼朋引伴到高爾夫球場撿球﹐轉手賣給球商獲利;十一歲買了第一張股票﹐為他精采的「投資人生」揭開序幕。2006年6月他給子女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堂理財課。
- 提款機生不出錢
小孩盯著玩具說﹐爸爸我要買這個。不行﹐爸爸沒有錢。沒有錢?去提款機提就有啦!這種對話恐怕在許多家中上演過﹐雖是天真童語﹐但足以顯出對金錢不正確的觀念。父母無意之間說「去提款機領錢就有」的話﹐小孩在旁邊聽著聽著﹐以為只要沒錢﹐提款機領﹑刷卡就有﹐可見環境給孩子的影響有多大。要小孩學會金錢的概念﹐大可帶著他們現做一大桶檸檬汁﹐在大太陽底下推到巷口去賣。這樣做無非是要讓孩子知道錢是憑勞力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當然更不是提款機領出來。有一個小女生在家中房門口貼了一張按摩的價目表﹐她正色地對爸爸說﹐按摩全身只要十五元台幣。老爸乖乖付錢﹐不敢討價還價。
金錢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是付上慘痛的代價才理解的。一位投資過股市的人說﹐來得快的錢﹐去得也快。用自己的勞力與心力賺取來的金錢﹐才最踏實。
- 先享受或後享受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之作者曾做過一個考驗孩子能否延遲享樂的實。他在四歲大的孩子們面前各放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們十五分鐘內如果沒有吃掉﹐就再賞一塊。如果吃了﹐就沒再賞。才十五分鐘換一塊棉花糖很划算的﹐但對四歲小孩而言﹐這是最嚴厲的天人交戰。十年之後﹐作者再對他們進行調查﹐發現當初能夠熬過十五分鐘考驗的小孩﹐十年之後﹐在學校課業和人際開係上﹐表現都比較好﹐抗壓力也比較強。
事實上成長過程要接受許多類似的考驗﹕看電影還是上補習課﹖一位股票上市成功的投資人曾有跨國公司想要購併他的公司﹐只要他點頭﹐就能一夕致富。但他咬著牙拒絕了﹐五年之後﹐他的公司上市價值﹐遠超過當時可賣的價碼。為了遠大理想﹐放棄眼前小利。這是多麼嚴厲的考驗。
一位經理有一兒一女﹐他給孩子一週300元台幣作零用錢﹐小孩必須省著用。兒子和女兒花錢的方式大不相同。兒子會把小錢存起來買一大件;而妹妹則是十元﹑二十元的零食不離口花光了。那一種方式享受大呢﹖有一位父親在年末看兒女的存款數字多少﹐給孩子的壓歲錢就是多少。鼓勵孩子省下眼前﹐蓄勢未來。
- 人比錢更為重要
一位企管教授老爸給兒子買股票的建議是﹐看對投資公司老闆或基金經理人﹐八成不會賠錢。投資也要一視同「人」﹕一位女仕為了孩子教育﹐辭掉優渥的財務主管職務﹐在家從事電子商務。把時間投資在孩子身上﹐是全天下報酬率最高的投資。上述那位鼓勵孩子儲蓄的父親﹐更鼓勵孩子結交益友。「投資」人脈等於投資未來﹐比投資賺錢來得更為廣寬﹑更有價值。
- 別花光最後一元
一位父親常提醒兒子﹐永遠不要花光口袋裡的最後一塊錢﹐因為人生可能遇見風險﹐是我們無法逆料的。報酬和風險就像手面和手背﹐永遠緊緊相依﹐報酬多高﹐風險就多高。我們要搞清楚風險在哪裡﹐有多少﹐也不要躲避風險﹐相反地﹐應該勇於面對風險﹐因為不敢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父母親不一定在金錢上教導兒女﹐可是我們在指導兒女選擇行業時﹐不就把那行那業的出路算進去了﹖我們胸有成竹地導引小孩讀這個﹑學那個﹐可曾想過風險呢﹖難道賺多錢才是兒女選行的指引嗎﹖
一位從事股票投資的父親﹐看盡許多人妄想一夕致富﹐卻在沒有風險意識的洪流中慘遭吞滅。他把這樣的經驗告訴孩子﹐勢不可用盡﹐手中要常有應急錢。口袋如果有一塊錢﹐只能用八毛錢。許多卡奴之所以成為卡奴﹐就是因為他們勝不過物慾﹐才會被現今卡公司不實的廣告矇騙。寅吃卯糧對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用錢心態。
- 自己財務要坦然
一位先生坦然地在餐桌上和妻子討論公司的財務狀況﹐無形中孩子也坦然處理金錢﹐比如他們買東西﹐回來一定把找回的錢放在桌上﹐一毛不差。讀大學的女兒每次刷卡之前﹐一定會打電話先跟媽媽報備﹐並討論血拼的樂趣。隱瞞財務慢慢會導致欺騙﹐只要不隱瞞﹐就自然誠實。誠實對自己就不易引發貪念。
有一個學區內住了許多清潔隊﹐他們的子女反而出手闊綽﹐是反常現象。那些家長應當拒絕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社會階層低的父母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財力﹐「自己得不到的﹐要給孩子更多」的心態為孩子埋下了錯誤的價值觀。
- 錢買不到真快樂
吳志揚形容他的爸爸吳伯雄的用錢態度﹐平日「節儉近乎摳」﹐但只要一遇到家庭活動的開支﹐他就突然大方得不得了﹐例如每年「吳家盛事」就是包下一整台遊覽車﹐全家二十幾個成員全都放下手邊工作﹐排除萬難一起出去玩﹐一路上住最好的飯店﹑吃最好吃最高級的料理﹐當然﹐也享受可貴的親情滋潤;幾天下來﹐三﹑四十萬元的開銷跑不掉﹐全由爸爸吳伯雄埋單﹐最近他們全家才剛剛到南台灣旅行回來﹐吳志揚說﹐每次一趟旅行回來﹐他都覺得爸爸彷彿又年輕了幾歲﹐這種心境上的愉快﹐只消花三﹑四十萬元就能換得﹐「真便宜」。
元大證券副總經理馬維建的理財觀是﹐有更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這是他經常提醒在優渥環境中成長的兒子馬伯翰﹐最重要的觀念。
他的太太唐可珊在一旁說﹐一開始﹐她跟馬維建說﹐四歲小孩怎麼可能懂這些?但馬維建決定用行動證明。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力擁抱兩個孩子﹐孩子常常在睡夢中被爸爸「抱醒」﹐惺忪中燦爛如花的笑容﹐不花一毛錢﹐唐可珊說﹐那個笑容千金難買﹐也千金不賣。
是啊﹐孩子怎會不懂﹐如果爸爸願意循序漸進﹐灌輸孩子正確的理財基礎觀念﹐就算不若巴菲特豁達有錢﹐但就能教出一位能夠正確做好投資理財的小小巴菲特﹐也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旅程﹐少走了許多讓人困擾的金錢冤枉。
- 施比受更為有福
巴菲特捐出85%的財產給慈善團體﹐是史上最大一筆的慈善捐款。他給孩子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理財課﹐其價值遠超出他所捐出的財產價值。善用金錢達成人生目標﹐是最高級的金錢意義。他這樣捐出去﹐也留下空間給孩子自己去奮鬥。賺錢只是一個過程﹐可不是結果。
巴菲特的驚人之舉印證了耶穌說過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