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科學的共生關係
李少秋 1608年天文望遠鏡在荷蘭的密得堡(Middelburg, Netherlands)發明後,開始將我們帶到人類從未見過的地方,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 1642)首先用望遠鏡發現月球「醜陋」的表面,原來是佈滿凹凸的火山口(craters),粉碎了中國人對「美麗」月亮的描繪,但這並沒有打消我們欣賞月亮的雅興,在二十一世紀,我們仍然繼續「迎月、賞月、追月」。 科學與神學 伽利略的重要發現並不在於地球或是木星的月亮,而是肯定了哥白ni(Copernicus 1473-1543)的「日心學說」(heliocentric worldview),否定了早期教父至中世紀教會所接納的「地心學說」(geocentric worldview),這是伽利略自1610年及以後的幾年所發表關於從天文觀察所得的學說。這真是非同小可,因為教會一直以來都是接納托勒密(Ptolemy 2AD)的地心宇宙體系,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心,是固定不移的,而太陽是環繞地球運行;教會更以聖經來支持這方面的論點,如詩93:1「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伽利略公開支持哥白尼的日心學說帶給教會兩方面的衝擊:第一,這是聖經明明所反對,舊約不少的經文都支持地心學說,如約書亞記10:12及詩篇104等。第二,聖經解釋的權柄被教廷限制在主教及教會之內。 伽利略認為,科學與聖經不應該彼此衝突,因為上帝選擇以人類可以理解的話語來啟示真理,故此聖經包含了廣泛的比喻來解釋真理,而這些比喻是不應該從字面上去理解;伽利略在此應用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64)的「俯就論」(accommodation),指出上帝需要屈尊俯就人類有限的理解能力。可惜他的努力得不到支持,教會更在1616年宣佈哥白尼的學說為異端;由於伽利略進一步證實哥白尼的學說,最終帶來教廷的譴責,1633年6月22日,這位69歲的老人家被迫宣讀放棄哥白尼學說的誓言,並軟禁在家度過餘生;但他並非憂鬱終此生,因為他在被軟禁期間寫成他對物理學最主要的貢獻Discourse on Two New Sciences (1638)。 回顧伽利略的事件並非要指出科學與宗教是互相衝突的,相反,強化這類型的事例,繼而演變為一個「戰鬥」(warfare)的模式,這種做法未免過於簡單,實有以偏蓋全之誤;更何況現今不少神學家(部分亦是科學家)已經撰文指出這種「衝突理論」(conflict thesis)不妥當之處,並以較複雜的理論(complexity thesis)取而代之。 事實上,科學與宗教所存在的複雜關係可以這樣形容,是既要區分且要協調的關係(a differentiated yet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要區分,因為兩者是研究不同的範圍,用上不同的語言方式(例如宗教語言多以象徵比喻來表達);但這不表示兩者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 (mutually exclusive)。要區分同時亦要協調,因為在世界中人類的經驗是多層次的(multiple levels),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社會、道德、宗教等,每一個層次的學問不單可以被理解,同時亦向另一個層次的新知識開放,這意味著我們尋求科學與宗教——在這裡更貼切來說是科學與神學——共同對世界的理解,並非置對方於不顧,更不要視對方為敵人。何況科學周刊《自然》Nature宣稱,在一千名美國科學家中,有四成人相信「一個有位格、願聆聽人祈禱的神」及「永恆的生命」,這個1996年的比率與八十年前所作的調查結果相若,顯示科學家仍維持信仰。 本文嘗試透過科學家對宇宙學的發現—即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帶出神學與科學不單可以對話(in dialogue),彼此還是互助互長,共同建立一個「共生」現象(symbiosis),合作拼砌這幅宇宙誕生的圖案,叫人找著一點端倪去理解上帝的創造。 過氣的宇宙 古時候的人以為星(stars)是一個巨大中空球體裡面的點點亮光,他們為這些星光編織故事,還根據它們的形狀賦予名字。現今天文學家對星的認識雖然仍是十分有限,知道大部分星的大小與我們的太陽相若,有些只是我們的十分之一,有些則比我們大一百倍;而星是一些燃燒熾熱的氣體,呈現巨大的球狀,內中有澎湃的原子能量(atomic […]
石頭都要呼叫——攷古學的見證
張麟至牧師 前 言 當你讀舊約時﹐你注意到沒有﹐神很喜歡用石頭做紀念碑﹐約書亞記裏就有七塊紀念碑﹗因石碑具有特別的見證功能﹗當耶穌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城時﹐多人稱頌主﹐主也責備法利賽人說:「…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19:40) 這是文學上的誇張。但近代聖經攷古學裏的石頭真地呼叫起來為聖經作見證﹗ 攷古學的意義與價值 攷古學的定義:Archeology希臘文字源是有秩序地整理古代物件之意﹐並進而得到一些解釋。聖經攷古學則是以研究與聖經有關的攷古學。藉著研究與聖經有關時代的語言﹑風俗﹑文化﹑宗教﹑歷史﹑人文物件或文件等﹐使我們對聖經的瞭解更加深入。聖經攷古學的貢獻十分大﹐晚近一百年來尤其是一日千里。 攷古學的價值:除了上述解經方面的收益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貢獻﹐即在辯道學方面者。著名的攷古學家Nelson Glueck曾如此宣告:「事實上﹐可以斬釘截鐵地這麼說﹕至今沒有任何攷古發掘曾與任何一處聖經記載牴觸。許多攷古發掘出來的物件–不論在綱領或在細目上–都證實了聖經中的歷史記載。」我們要注意一件事﹐攷古學證實了聖經的記載﹐並非就是說它證明了聖經是無誤的神的話。其實還有許多聖經史實沒有攷古學的佐證﹐而攷古物件本身也需要學者解釋的。 聖經是神的話﹐其證據在於神自己是它的作者﹐不假外力的。我們之所以如此地認信﹐是因為聖靈內在的見證。聖靈開啟了我們的心眼﹐使我們看明它是神的話。如果我們以為只要我們舉了一些理性證據﹐就能說服人悔改信主﹐無異是說人還沒有墮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似乎人還可以靠著他自己的理性得救﹗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力言﹕惟獨恩典。這恩典來自聖靈內在的見證﹐祂使我們明白了聖經﹐認識了耶穌是基督﹐而得到救恩。 雖然如此﹐加爾文也說:「反過來說﹐一旦我們虔誠地擁抱了聖經﹐如它的尊嚴所當得的﹐並確認它非同凡響﹐那些辯證–在之前雖不足以將聖經[是神的話語]的確據﹐種植﹑穩固在我們的心思之中–就變為非常有用的幫助。」(Institute 1.8.1.) 有那些辯證呢﹖加爾文列舉了經文的內容﹑古老﹑真實﹑神蹟﹑預言﹑其應驗﹑聖經的傳抄﹑神對聖經的保守﹑教會對聖經的忠心﹑甚至殉道等等。(Institutes 1.8.2-13) 今日聖經攷古也成了一項有力的辯證﹐足以暴露出不信派(liberals)對聖經不公平的態度。 F. Albright 說:「……攷古學的發現否定了18-19世紀許多學派對聖經可靠性的懷疑……證實了舊約的歷史性……聖經是最好的史料……摩西五經的準確性﹐其時代人物不容否定……創11-50章的史實性。」Merril Unger說:「以往認為不存在的新約城巿﹑民族發掘出來了﹐填補了歷史的空隙。」 創世記的實例 創1-2章 創世記: Enuma Elish有七塊Akkadian泥版﹐這是與創世記第一章的創造世界故事最近似的神話……太古兩位神祗甜水(Apsu)和鹹水(Tiamat)相爭﹐威脅眾神祗的滅亡。於是,眾神祗找到 Marduk 為他們爭戰﹐報酬是予他以最高的權柄。Marduk 利用邪神 Kingu 的命運版作武器﹐將Tiamat 殺為兩半﹐造成天與地﹔安妥星宿後﹐就殺死 Kingu﹐用他的血和土造成人!(ISBE 1:398)——這是古巴比倫帝國(主前兩千禧年初期)的作品﹐在尼尼微亞述王Ashubanipal的圖書館內發現的。 兩者雖有相似之處﹕由太古水團產生宇宙(tehom of Gen. 1:2 vs. Apsu/Tiamat)﹐光在光體之前即有﹐天地亦由太古之水產生﹐人是最後受造的﹐末了是神的安息﹔但其相異之處更能表明創世記是神的話。 L. Geisler的評論﹕相似處是浮面的。史實的被扭曲足見摩西絕無抄襲古巴比倫人的創世神話故事﹐雖然他的作品寫作時間比Enuma Elish晚。更古老的Ebla泥版(主前三千禧年中期)的創世神話就比較簡單(如﹕宇宙是由空無中產生的)。聖經更簡單﹐可見它所記載的事蹟更為古老。摩西知否那些已存在的神話﹖應該知道。 為何摩西使用神話故事裏的一些類似情節﹖如果批評者不否認這些泥版的古老﹐那麼也不能否認聖經的古老。取材的類似說明了它們是相當時代的作品。神學的不同則顯明了神話是怪誕不經的神話故事﹐而聖經則是神啟示的話語。摩西的取材並不影響真理。 創6-8章 挪亞洪水:洪水的故事各民族都有﹐據估計有270個﹕88%論及一個蒙恩人或的家庭﹐70%論及靠一條船才得逃生﹐66%論及其因是人的罪﹐67%論及動物與人一同獲救﹐57%記錄劫後餘生在一山頂﹐66%指出那蒙恩者曾受到預警。其中以巴比倫的故事最重要。 Gilgamesh Epic是12塊Akkadian泥版﹐其洪水神話在第XI版﹐與創世記6-8章挪亞洪水故事最為相近——神祗Enlil因為地上人太多太吵而睡不著﹐最後決定要用洪水毀滅人類。另一神祗 Enki 偏愛 Utnapishtim (或 Atra-hasis)﹐就警告並指示他建一方舟﹐以載家人﹑東西和動物等。洪水七日之久。之後﹐方舟停在 Nasir 山頂。Utnapishtim […]
會說話的化石朋友
美國舊金山大學教授 錢錕 還有一種叫奇蝦﹐這是我最喜歡的化石之一﹐因為它也是只有晚上做惡夢﹑才可以想像出的這麼一類的海洋動物。 最大發現 不少科學家認為二十世紀生物學上最偉大的發現就是寒武紀大爆炸或叫動物大爆炸,意即(科學界確認)在寒武紀之前﹐地球上還沒有任何複雜的動物。但是到了寒武紀的初葉﹐突然有多種不同門的動物同時出現﹐並且門與門之間完全沒有留下任何進化或演變的痕跡﹐故名大爆炸。1984年在中國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發現的大量化石(即澄江生物群)﹐為舉世矚目之證據。 1995年美國時代週刊(Time)的封面報導﹐卻稱之為進化的大爆炸(Evolution’s Big Bang)﹐這句話其實是有語病的。既然是進化﹐根據進化論學說﹐生物應經過長期緩慢的演變﹐累積微小的變異﹐再加上自然環境的選擇﹐才能從一個生物種﹐逐漸變化成兩個﹑四個種……﹐然後才向上發展出新的屬﹑新的科﹐最後才產生新的門。如真是這樣的話﹐又怎麼算是大爆炸呢? 達爾文的進化論流行150來年﹐近年來學術界卻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自1984年以來﹐中國南京地質生物學家﹐在雲南省帽天山﹐找到了大量的化石證據﹐對達爾文進化論非常不利。1995年4月﹐中國科學院在南京召開一個世界性的學術會議﹐把中國科學家過去十年中﹐對澄江化石的研究﹐介紹給全世界古生物學界和地質學界的專家們﹐該會議得到相當的好評。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導指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發的重大事件﹐現在生命的多樣性就起源于此。該報導的最後一句﹐相當可圈可點:「深入的研究可能對于傳統的進化論是一個動搖。」到了7月份﹐該報第二次的報導﹐更直接使用了向進化論挑戰的澄江化石這樣的題目。 這使筆者想起1999年﹐我曾請中科院的一位相當有地位的古生物學家到美國東西兩岸進行了多場的演講。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演講的時候﹐他相當自豪地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現在可以批判達爾文了﹐但不是批判政府。」(“We can criticize Charles Darwin, but not the government.”) 接著他笑我們在美國的人:「你們可以批評政府﹐卻不能批評達爾文。」(You can criticize the government, but not Darwin.) 他的話一針見血﹐因為在美國學術界是絕對不能夠批判達爾文的。這句話就迅速流傳開了。 奇特化石 寒武紀(Cambrian)乃五億四千萬年前開始的一段地質年代。其初期﹐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計算﹐大概有一兩百萬年之間﹐所有的動物﹐大的門類的代表(至少有30個門﹐也有的專家認為有50個門的動物)﹐都突然出現了。 首先發現這事件的是侯先光教授﹐當時他是南京地質所的一位年輕的研究員。1984年﹐他在澄江縣的一個山頭上﹐拿著一塊黃顏色的石頭一敲﹐就敲出了納羅蟲(Nanoria)化石。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他當時就「突然失聲驚叫起來」﹐當晚「激動和興奮使他不能入眠。」﹐因為過去幾十年受的教育使他認為﹐不可能在這麼古老的石層裡面找到複雜的動物。但是納羅蟲並不是他命名的﹐因為這種化石早在加拿大洛磯山脈大雪山上的波基斯頁岩(Burgess Shale)中找到過。自1909年始﹐古生物學家就深入研究波基斯頁岩﹐美國的史密遜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主席更親自帶隊﹐在山上作過多年的發掘。但由于當年達爾文主義風頭正健﹐幾乎無人敢與之挑戰﹐所以波基斯頁岩化石被迫寂寂無聞。這也是百年來一般人沒聽過這件事的原因。在澄江發現的化石中﹐有一種類似水母的動物叫依爾東缽。它其實比水母更複雜﹐在化石上可以看到它有輻射性的水管﹐周邊有神經。它是軟體動物﹐卻有發達的腸道﹐有嘴巴跟肛門﹐跟現在的水母是不一樣的。于是﹐科學家在動物分類學上﹐給它開了一個新的門。這類「水母」體內大概99.9%都是水﹐在化石中本來是很難保存的﹐但在中國澄江卻保存下來了。另有一些軟體的動物化石﹐包括三葉蟲和葉足蟲類等。又有一種每一節﹑每對腿上都有「眼睛」的微網蟲。 還有一種葉足蟲類叫做怪誕蟲﹐是首先在加拿大發現的。發現這個化石的是一位英國年輕的生物學家康威.莫爾司(Conway Morris)。他認為這個動物太奇特了﹐只有晚上做夢(而且是做惡夢的時候)﹐才可能想像出有這樣怪異的動物﹐所以給它命起名為怪誕蟲(Hallocigenia)。但是康威.莫爾司當在報導這個動物的時候﹐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他把怪誕蟲背上的刺﹐當成長長的腿﹐又把那些腿當成背上的刺。所以他把這個動物上下顛倒了。而且﹐當時他還以為﹐化石中大的那一端一定是頭。有人持異議﹐引發了爭論。在中國的化石出土以後﹐才清楚解決了這一連串的問題(你看我們中國的化石﹐就是保存得那麼好)。 可憐的莫爾司真像做了一場惡夢。 始多終少 三葉蟲是最有名的古代化石。而澄江的三葉蟲化石﹐連皮上的裝飾都能看得非常清楚。可見中國化石的質量﹐真是世上稀有!挖出的化石中還有一種叫奇蝦﹐這是我最喜歡的化石之一﹐因為它也是只有晚上做惡夢﹐才可以想像出的這麼一類的海洋動物。頭的前方有兩個捕捉器—兩個很大的鉗子—鉗子上還有刺﹐它一定是很兇猛的動物﹐可以用它的捕捉器去抓相當大型的動物作食物的。頭的兩側有兩個非常大﹑離體的眼睛﹐類似螃蟹﹑龍蝦的眼睛有柄﹐大概是可以轉動的。化石下部呈現黑色的部份是腸道。腸道中間還有顏色比較淺的﹐是一條血管—很少聽說過化石裡面可以看到血管的﹐但是在澄江的化石裡面﹐經常可以看到。奇蝦的腿是槳狀的﹐說明它很善于游泳。 奇蝦也不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加拿大早就發現了﹐但沒有找到尾巴﹐中國的卻找到了。一位加拿大的化石專家曾非常驕傲地告訴我﹐加拿大的奇蝦有一米長。我就告訴他﹐中國的奇蝦有兩米長的——想像一下﹐這樣的一隻又兇猛又鉅大的動物﹐不是漸漸進化而來﹐而是跟其它的簡單動物同時出現的﹐這叫進化論如何解釋呢?澄江化石的品質確實是其他國家者不可比擬的。所以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專家都要到中國﹐跟中國的科學家合作研究。而且雲南昆明四季如春﹐不需要像在加拿大一樣爬大雪山。 上文所說那位引發爭議的康威.莫爾司現在可神氣了﹐因為他有中國科學家跟他合作。1999年11月他們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報導新發現了兩種魚化石﹐一是海口魚﹐另一是有脊椎骨的昆明魚。2002年3月份﹐我在北京講學的時候﹐又聽到新華社的報導﹐雲南省地質學界的老前輩羅惠麟教授跟他兩位年輕的同事﹐又發現了兩種新的化石魚——華夏魚與新中魚。那麼至少在化石記錄裡面﹐在黃顏色的這一石層中﹐當海洋動物出現的時候﹐就有四種屬于脊索動物門的魚了。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動物有不同的複雜程度﹐簡單的先出現﹐複雜的後出現。從海綿到魚﹐可根據它體型結構的複雜程度及其組織的複雜性﹐排出所謂的進化圖。但事實上﹐這些動物都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更沒有任何的證據證明它們是一步一步進化出來的﹐因為所有的這些動物﹐都是同時出現的﹗ 在寒武紀大爆發的時候﹐所有我們現在知道的動物諸門都出現了。而且動物門的數量比現在多﹐因為其中有些門的動物後來滅絕了。而現存的動物門﹐那時候就都有了。這對進化論實在是致命的打擊。 各從其類 也有一個稍微的例外﹐在寒武紀以前﹐即前寒武紀(Pre-Cambrian)的最末期﹐大概有三~四門的動物(包括海綿動物)出現了。但是一進入寒武紀﹐從我們手上現有的資料來看﹐中國﹑加拿大﹑美國﹑西伯利亞﹑格陵蘭﹑澳洲等地﹐全世界的化石證據顯示﹐至少也有30~36個門的動物出現﹐硬邦邦﹑不容否認。而在寒武紀之後﹐幾乎沒有任何動物門出現﹐若有只有苔蘚動物門算為可能。但是有專家認為﹐苔蘚動物門是很簡單的動物﹐應該在寒武紀前就出現了﹐只是現在沒有找到化石而已。 根據達爾文式的解釋﹐動物門的數量﹐必須是跟著時間漸漸增加的。但是在寒武紀卻一跳﹑兩跳﹐就跳出所有的動物門出來了。這個事實﹐與達爾文式的進化論相矛盾。早在150年前﹐達爾文就已經知道﹐寒武紀的化石不支持他的理論﹐所以他認為﹐化石並不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曾說:「寒武紀化石可作有力證據來反對我的觀點。」(Cambrian fossils may be truly urged as a valid argument against my view.)他只認為所謂海克爾的胚胎對他最有利。但是達爾文還是解釋說﹐只要你到比寒武紀更古老的石層裡面去找﹐你一定可以找到更多的生物化石﹐而且這些化石必定能夠支持我的理論。所以他把那棵「進化樹」就推延到了前寒武的時代。他的解釋不過是假說(artifact […]
打開窗子說進化
熊璩 談到進化論,我們往往見到的是兩極化的表現。有種人聽到進化論就認為是邪惡的象徵,另一種人聽到創造論就五中焚燒,認為是迷信與無稽。 一封很奇特的信 1966年,沙烏地阿拉伯一個叫Abd el Aziz bin Baz的酋長,寫了一封信請求國王去壓制一個流行的異端思想: 「從《可蘭經》,穆罕默德的教訓,大多數伊斯蘭的科學家和事實真象,都證明太陽是在軌道上運轉的。大地是阿拉為人類所鋪設的,它固定不動……要是有什麼人膽敢持不同的看法,那就是對阿拉、《可蘭經》和先知的大不敬。」(註一)雖然好像不可思議,現代還有人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不相信地動說!這是因為科學教育不夠發達嗎?還是教條主義剝奪了人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呢? 科學哲學家(Philosopher of Science)赫爾(D. Hull),曾經詢問一批科學家(註二):「科學家願意在必要時,重新檢視自己的觀點嗎?」每個受訪者都說「是的。」 他又問:「進化論可能是錯誤的嗎?」大多數人很快回答:「不可能。」少數人說:「進化論不但可能會錯,而且根本就是錯的。」還有幾個人則說:「在理論上, 任何科學理論都可能會錯。但根據我們今天的瞭解,進化論的基本原理一定是不會錯的。」 是這樣嗎?我們都知道,進化論自出世以後,已經過許多修正,而且至今還有證據嚴重不足的困難。但是為什麼大家還這樣接受它,認為它絕對正確呢?這是否因為許多的科學家也是有預設立場的,不像他們自己以為的那樣客觀公正呢? 科學定義與共識 對進化論的討論多,但好像大家都自說自話,對澄清彼此的觀點,沒有幫助。本文希望能從哲學的觀點做一點分析和理性思考,也希望藉此看清爭論背後的哲學基礎和人們常犯的錯誤。第一個有爭論性的問題便是,進化論科學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先,我們應當對什麼是科學有一個共識。關於科學的定義最常引用的就是波貝爾(Karl Popper)的定義。從邏輯經驗論出發,他的三原則是: *可以被數據推翻(Can be Falsified)。 *可以被觀察和實驗所檢驗。 *可以做出預測。 這是從原裝的「科學方法」所得到的必然結論。雖然波貝爾是支援進化論的,但是根據他自己開出的條件,他也認為進化論只能算是「準科學」(Pseudo-science),因為它不可能被否證(Falsify),也因為它不能作預測。至於進化論是否能被否證呢?許多現代的進化論學者都指出它錯誤的地方,而且作過許多修正,所以這點可以說是部份成立。至於它能否作預測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地質年代多半以百萬年為期,不太可能驗證。唯有從今天往以前推(Retrodiction),看看這種假設能不能找到反例。其次,我們只能從有限的地質資料作演繹,並且從演繹中檢驗有沒有矛盾,而不能作歸納性的結論。多年來,因為波貝爾的定義過份狹窄,所以科學哲學家不斷對之做出修改(比如Thomas Kuhn, Paul Feyerabend, Imre Lakatos.)。近年來,科學的定義比較寬鬆。科學是研究可經驗與可觀察的學問,一種學說是否科學,所著重的是它的實用性,穩定性(不必經常作大幅度的修改)和它是否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模式。可以說,除了物理科學外,現在已很少有學科堅持用這種傳統的方法,來判斷是否稱得上是科學了。 那麼,進化論是科學嗎? 進化論實際上包含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生物演變的理論(「天擇」與「突變」),一個層次是它背後形而上的預設立場(「偶然」,無目的,甚至無神)。第一個部份是科學範圍的討論,第二個部份則屬於哲學的範圍。若不分清這兩個層次,就無法清晰地思考。從生物演變的層次來看,我們討論的是經驗科學,所以除非能夠找到超自然力的痕跡,否則人們只能尋求以自然力為依據的解釋。達爾文就是以「天擇」與「突變」兩種自然力,來做他解釋的模式。但是生物學家們也都知道,進化論有許多的疑點,與無數的漏洞,進化論學者之間也有許多的岐見,要達到觀點的統一,還有很大的距離。 縱然如此,就如知名基督徒生物學家Theodosius Dobzhansky所說:「除非是放在進化論的亮光下,不然生物學就失去了一個整體性的意義。」極大多數生物學家還是支援進化論的基本原理的。所以,只要不與哲學相混淆,單從生物演變的的層次來看,進化論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不斷「進化」的科學。近年來有智慧設計論的興起,但是除非它能夠在生物學上提出足夠的建設性的論點,進化論還是會不斷地演變,修正,也會不斷地被人們接受。 是偶然還是設計 時下進化論教學的最大缺失有二。其一,沒有用批判性的方式來教學,沒有忠實地把疑點和爭議提出來討論。 其二,人們把形而上的預設立場,摻雜在科學性的討論當中。這種形而上的立場認為,進化的過程完全是建立在盲目的「偶然」(Accident)的基礎上,沒有智慧參與的成份,沒有目的,也沒有任何「設計」的可能。用「偶然」來解釋生命現象中大量有意義的資訊,或者解釋生命的形成,都是一種主觀意念的反射,並沒有任何客觀的證據來支援,純屬於哲學的領域。如果把這種主觀意念當作絕對真理來傳播,它就不叫「科學」而是一種信仰,一種世界觀。至於「設計」,當然,設計的方式很多。有許多科學家認為,造物者可以用「智慧設計」的微進化的方式,也可以在創造的時候就把一切變數,包括目的,都設計在程式或密碼中,利用天演與突變的隨機過程(Random Process)達到創造的目的(隨機過程並不等於任意)。他也可以持續地幹預進化的過程。或者如聖經《創世記》頭兩章的字面解釋,六天造了世界。對此,僅靠科學可能永遠沒法找到確定的答案。 相信偶然與相信設計都是一種信仰,一種世界觀。在這個層次上,二者並沒有什麼分別,要看你認為何種信仰更為合理,更有可能罷了。 一種信仰認為,這個精密的生命世界都是分子偶然碰撞的結果,都是自然界「自動」而毫無目的的演化過程產生的(惟物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 一種信仰認為,有一個無情的鐘錶匠,在宇宙的零時刻便完成了工作,現在正在一旁冷眼觀看自然界演化的過程(自然神論)。 一種信仰認為,有一位有情的上帝,對人類和生物界有他特定的目的,和精密的設計,利用進化的自然過程,加上超自然的能力(神蹟),逐漸地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世界(神導進化論與智慧設計論)。 一種信仰認為,有一位非常勤快的上帝,短短六天內就用他大能的手奇蹟地造出這麼一個世界,並且把幾億光年以外的星光,拉到地球上來給我們看(年輕地球論)。 這四種立場具代表性,你覺得哪一種信仰更合理呢?如果生命真是上帝所造的,而且他不斷地參與進化的過程,那麼化石的資料將永遠會充滿漏洞,進化論作為解釋生物演進的理論而言,將永遠會有所欠缺。請我們不要太快下斷語。 科學與詮釋聖經 […]
從智慧設計看有神
吳家望 ◇ 作者來自上海,數學博士,美國聯邦政府資深數學統計學家。 大批知名科學家從各自的數學分析中得到同樣的結論:生物偶然發生的數學概率等于零。智慧設計的觀念已有上千年之久,但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智慧設計風潮(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只有數年的歷史,因而撰此文,以增加讀者對其的了解。 智慧設計的歷史背景 學者常討論的創造論、進化論或設計論,這三種理論,都有它們各自的歷史、學派、攻擊者和捍衛者。學者究竟是學者,他們血氣方剛,筆頭攻爛了,興緻倒更加濃烈。《舉目》3期與《海外校園》58期提到的年輕地球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年輕地球論是一群近代美國基督徒地質學家所推崇的,是創造論學說之一。他們以從聖經的字面解釋(Literal Interpretation)為主導,努力要以地質探測證實地球的年齡不多過一萬年。因為他們探測所得到的資料說服力不強,加上大爆炸論之成功,年輕地球論進展十分困難。其實,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研究自然,頭腦轉不過來,是不足怪的。不幸的是,無神論利用這樣的便利靶子,通過攻擊年輕地球論攻擊一切創造論。再想一想,二十世紀初,美國還有不少教會堅信地平論。無神論也藉地平論這個例子來嘲笑有神論。無神論和有神論的對抗原是家常便飯,不足為奇。 有神導進化論(TheistiEvolution),贊同這理論的少數基督徒科學家,接受以物質規律、機率和自然選擇為本的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an)形式的進化論。因為雖然神有目的(Purposeful)地創造生命,但卻以無目的(Purposeless)的現象顯現出來。因此生命的起源和發展,是無主導的自然過程(Undirected Natural Processes),人不可能因此從自然界和科學資料中,探索到設計的線索和證據。 在這一點上,智慧設計論的觀點完全不同。智慧設計的概念自古就有,聖經的箴言已有清楚的記載。兩千年來,智慧設計觀念是神學和哲學的重要討論題目。十九世紀,達爾文主義興起以後,這設計的觀念被偶然(非設計)的觀念所代替。自然而然的,有神(設計)的觀念也被無神(非設計)的觀念所代替。達爾文主義的主導思想並非進化論,乃是無神論。達爾文主義理論出爐不久時,科學家還不明白它的意義。有人問當時有名的神學家賀奇(Charles Hodge),達爾文主義是什麼?賀奇仔細研究了一番,說:它就是無神論(It Is Atheism)。 其實這無神論的帽子不是別人替達爾文主義戴的,乃是達爾文主義者自封的冠冕。達爾文主義的傳播者,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Julian Huxley)宣稱:達爾文主義將上帝是生命的創造者的整個概念,從理智討論的領域中排除了。(Darwinism Removed The Whole Idea Of God As The Creator Of organisms From The Sphere Of Rational Discussion)。從此以後,在許多人眼中,上帝被排除,達爾文主義、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成了同義詞。二十世紀凡是研究物質的科學的發展,都不得不歸功于達爾文主義。久而久之,從研究物質到崇拜物質,達爾文主義和馬克斯主義匯合,成了二十世紀的統治思想之一。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後期,科學界從天文學到細胞生物學,有了驚天動地的發展。大爆炸論將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千年的宇宙無起源論徹底推翻了。大爆炸論中宇宙年齡的數據,也將達爾文主義“只要有充分時間,生命能夠在盲目偶然的過程中出現”的基石搬走了。而生物化學的出現、發展,又逐步揭示了本來難以解釋的細胞內部奧祕,提出令達爾文主義無法反駁的“不可思議的複雜性”。在科學界目瞪口呆的狀況下,有一群科學家開始探討智慧設計的意義。 智慧設計的新風潮 智慧設計並非創造論學說,但是,智慧設計論者不接受以優生偶變(Mutationand Selection)為綱領的達爾文進化論。進化論者(包括神導進化論者)認為,科學證據對達爾文有利(Favor Darwin);智慧設計論者則認為,科學證據對設計論有利(Favor Design)。 科學資料有利于達爾文主義已一百多年,現在卻已經掛不上鉤了。當今湧現的最先進科學資料顯示,“有智慧設計的創造”已代替“無智慧的自然規律”,成為宇宙和生物起源的最有效解釋。以下簡單介紹同行業的科學家,從各自的專業對智慧設計所做的評價: 一、天文學:大爆炸從數學物理理論上被證明,為大量天文觀察資料所證實,為天文學界所公認。有幾千年歷史的宇宙無起源論被推翻;科學能夠斷定大爆炸以後的一切狀態,但不能解釋大爆炸的起因。 二、物理學:大爆炸數據顯示,大爆炸那一剎那,初發條件如果差億萬分之一,物質就不可能存在,更談不上星系、星球和生物了。這種條件可稱為精確調節(Fine Tuning)。這種太初的無比精確調節,是為生物和人的存在創造條件。 三、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生物的高度複雜,整体和零件的準確有機配合,以及DNA結構的發現,印證開創設計。在揭開細胞內部的奧祕過程中,科學家看到細胞內部不可簡化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而無目的的偶然(局部)進化,不可能從簡到繁,產生這種不可簡化的整体複雜性。 四、資訊科學:當代的資訊論是智慧設計的中心環節。可運用資訊論所研究的明確複雜性(Specific Complexity),來解釋宇宙的精確調節和生物的無限複雜性。生物結構、功能的明確性加複雜性,不可能是隨機過程(Random Process)的產品,卻是智慧設計的可靠印記。 五、數學概率學:科學資料的綜合數學分析,顯示了生物偶然發生的不可能性(Beyond The Reach Of […]
宇宙的起源
吳家望 ◇ 作者吳家望為上海人﹐數學博士﹐美國聯邦政府資深數學統計學家。 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創造堅定大地﹐並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賽 45:18 兩千多年來﹐從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開始﹐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相信宇宙是沒有開端的﹐沒有創造者的。二十世紀初科學泰斗愛因斯坦以他發現的相對論為基礎﹐終於證明宇宙是有開端的。他以天文資料和數學方程從宇宙的擴張傾向倒算出宇宙的起源點。可惜因為他對宇宙恒態論相信過深﹐居然不敢接受自己的偉大發現。到後來他才承認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最近三十年來﹐太空科學猛進﹐天文物理資料累積﹐科學家們已接二連三證明宇宙是有開端的。既然有開端﹐那誰是這開端的創造者呢? 兩種記載之對比 這創造者就是創世記所載六日內創造天地的上帝!西羅德博士(Dr. Gerald L. Schroeder)研究科學和聖經的關係二十五年﹐將宇宙起源論推上高峰。他以科學資料直接和聖經創世記對照﹐發現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造天地的簡明的記載全部被證實。他的新作科學神學﹕科學智慧和聖經智慧的匯合(The Science of God: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and Biblical Wisdom.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97.)詳盡地報導了他的研究結果。該書資料極為豐富﹐我在此只能為讀者介紹點滴精華。 在宇宙被創造之前﹐空間(space)和時間(time)都不存在。 這三者是同時誕生的。時間是一種相對性的概念。 如果我們乘高速的太空船飛行﹐時間就過得很慢。假如我們達到或超過光的速度﹐那麼時間就會停止甚至倒退。在宇宙不同部位﹐時間的概念也不同。 在宇宙誕生大爆炸的一剎那﹐它的擴張速度與溫度極高。多少萬萬年後﹐我們在這低速度的宇宙邊緣的地球上﹐很難想像和體會那爆發時的強烈程度。現代科學家用不同方法測算宇宙時間﹐包括測算星球運行速度﹐幾何角度﹐星球光度﹐和化學構造等方法。圖表創世記之六日中﹐所示的創世起點時間和現代地球時間的比率﹐是科學家以實驗室內物質形成的溫度和宇宙起源的放射線背景溫度作比較而得到的。參照圖中的宇宙鐘及地球鐘時間﹐比對三千多年前聖經之記述與近三十年來化石學﹑天文學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這160億年來宇宙演變的藍圖﹐在聖經開場第一章中早已簡潔﹑準確地描繪過了。科學花了兩千多年摸索﹐終於為創世記作了見證。 創世記之六日 宇宙鐘時間(地球鐘時間)/主要事件起點/總共年數/創世記之記述/科學資料之記載﹕ 第一日﹕157.5億年前(80億年)神創造天地﹐光暗分開了(創1:1-5)。指大爆炸創造宇宙﹐電子原子結合產生光線﹐星河開始形成。 第二日﹕77.5億年前(40億年)神創造空氣﹐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創1:6-8)。指銀河形成﹐太陽和主要星球形成。 第三日﹕37.5億年前(20億年)神聚水為海﹐稱旱地為地。青草﹑菜蔬﹑果樹出現(創1:9-13)。指地球冷卻﹐液體水出現﹐菌藻類生物形成。 […]
宇宙的漣漪——大爆炸的見證
1起初神創造諸天與地。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1-3 聖經主要是救贖啟示﹐但它也告訴我們一般啟示﹐如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及終結。因此﹐當科學家探索這些非科學主題時﹐需要聖經的啟示。創世記一章在過去兩百年不知道遭受多少嘲笑﹐可是時至今日﹐科學卻反過來為這些經文作見證﹗1988年紀念俄國 Vladmir I 接受基督教一千年﹐極具諷刺﹕ 1974年來共產黨(1917-91年)無神主義無法拔其根。沒有任何主義能將人心深處的宗教種子﹑對神直覺拔去﹔它或被(無神論)壓抑﹑或被扭曲(為對另一主義事物的宗教熱忱)﹐總在那裏﹗(參羅1:18-20) 發現宇宙背景微波而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獎的Penzias曾說:「假如我只有聖經的頭五卷書﹐加上詩篇﹑或聖經主要部份﹐那麼我的結論和當前天文學最新的證據比較下﹐兩者可以說是不謀而合。」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COBE, 宇宙背景探索)的領導天文學家 George Smoot 在1992年4月24日總結時說:「如果你有宗教感的話﹐那就好像看到神一樣!」芝加哥大學/費米實驗室的 Dr. Turner則說﹕「怎樣誇張都不為過﹐他們找到了天文學的聖杯了!」劍橋大學頂有名的Stephen Hawking﹐宇宙簡史作者﹐則說:「如果[COBE]不是整個歷史的﹑這也是本世紀的大發現。」 宇宙在膨脹 1543年西方世界觀有了哥白尼革命﹐即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不久後﹐伽利略用他發明的天文望遠鏡﹐看見了銀河是數不盡恆星的聚集﹐太陽不過是其一而已。二十世紀初年有了更高倍的望遠鏡﹐我們才知道:天(太陽系)外有天﹗ 創1:1豈非說諸天嗎﹖詩19:1也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舊約六次用天上的天一詞﹐人真要謙卑。我們的銀河系約有兩千億(2×1011)恆星﹐直徑約十萬光年。 諸天一詞有更新的意義。早在1913年美國天文學家V. Slipher首先觀察到一些星雲裏星體光譜紅位移現象﹐但他沒有進一步的解釋。1915年Einstein 發表廣義相對論以後﹐幾位數學/物理學家算出宇宙是膨脹的。愛氏本人到1923年才接受此事。1924-29年Edwin P. Hubble天文觀測定了案﹕ 1924年﹕天(銀河系)外有天﹐宇宙觀念變了。 1927年﹕銀河系向外後退﹐非靜態的﹗ 1929年﹕銀河距離愈遠的﹐退得愈快﹗ 且其退卻的速度=H (Hubble’s Constant) x 其距離。由此還可得知﹕宇宙邊緣有多遠﹑多老﹖John N. Wilford說:「Mount Wilson是天文學界的西乃山。1929年Edwin P. Hubble帶著他的法版走下此山﹐告訴人類宇宙在膨脹的信息!」因此﹐到了1930年代﹐科學界有了宇宙在膨脹的定論。這意味著宇宙不但是有限的﹐且有一個開始﹗這是許多學者(包話愛因斯坦)不喜歡的。大爆炸論(Big-Bang Theory)是1948年George Gamow提出的﹕宇宙約是一百億年以前大爆炸產生的﹐它應留下宇宙背景微波於宇宙各處﹐溫度約是3oK左右。科學為聖經效命﹐聖經為科學留下整合的空間。 第一證據-宇宙背景微波 宇宙背景微波在1964年被Dr. A. Penzias & Dr. Robert Wilson﹐在實驗中不經意地碰上的。當時已有人造衛星將太空信息送回﹐他們改良角形天線以收集這些訊號﹐卻發現雜訊﹐屬3oK左右的微波(長7.35公分)﹐他們以為太空裏不應有的。 同時 Princeton 大學有一群理論物理學者則假設大爆炸論是對的話﹐應有靠近絕對零度的訊號﹐但是他們找不到。透過居間三位學者的介入﹐宇宙背景微波的謎就破解了﹐使Penzias和Wilson得到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但反對者不死心﹗ 第二證據-太初背景圖樣 COBE計劃要看創世記後30萬年的光景﹐這是宇宙回顧的極限。大爆炸以後﹐新生的物質如何演進為原子 / […]
人類的起源
吳家望 ◇ 吳家望 :上海人﹐數學博士﹐美國聯邦政府資深數學統計學家。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創1:26 上一期我們為讀者介紹﹐西羅德博士在新作科學神學﹕科學智慧和聖經智慧的匯合中﹐以科學資料直接和聖經創世記對照﹐發現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天地的簡明記載全部被證實。現在我們繼續介紹他對人類起源的研究。 化石學的証據 一百多年來﹐達爾文的進化論成了無神論者的擋劍牌。如果單細胞動物變成複細胞動物﹐再變成魚類﹐再變成爬蟲﹑走獸﹑猿猴到人類﹐那就不需要創造萬物的神了。但最近幾十年來﹐化石學的進展正從根本上質疑進化論。化石學的資料證明﹐在寒武期(Cambrian Period, 5.6億年)之前﹐三十多億年中單細胞動物都沒有進化成複細胞動物。一到寒武期﹐突然所有和今日相似的水生動物都同時出現了。水生動物又有一億多年沒有演變﹐突然飛蟲和爬蟲都同時出現了。爬蟲又爬了一億多年沒有進化﹐到了三疊紀(Triassic Period, 2.5億年)﹐突然飛禽走獸都同時出現。這大量的化石資料所證明的﹐基本上和創世記所記載的符合。 因為我們不可能在這兒談化石學的細節﹐我就介紹兩個有趣的故事。如果進化論是有道理的話﹐那麼這個漫長的動物進化歷史上應該留下許多動物轉化過程中「半牛半馬」的化石。在世界上現有的幾百萬化石標本中﹐科學家一百多年來居然發現了一種「半蟲半鳥」的化石。進化論者把這既像爬蟲又像鳥的化石當成寶貝﹐給它取名為 archaeopteryx。大英博物館把這個標本單獨鎖在一個專門的櫃子裏。這些進化論者一定是不讀聖經的。利未記在介紹飛鳥時提到一種鳥名叫角鴟(利11:18)﹐在介紹爬蟲時提到一種爬蟲名叫蝘蜓(利11:30)不同版的聖經對這兩種動物都有不同的翻譯法﹐有一本聖經乾脆說它無法翻譯。在英文版聖經裏﹐角鴟被譯作 bustard, barn, screechowl, waterhen, owl 等﹐蝘蜓則被譯為 chameleon, mole, treetoad 等。 如果我們查看希伯來文聖經﹐這兩種動物﹐一鳥一蟲﹐同名同姓﹐都叫作 「tinshemet」。為了這兩種動物﹐現代科學家爭論不休﹐聖經翻譯家愁眉不展。可是三千多年前﹐聖經上已經告訴我們﹐這半蟲半鳥的archaeopteryx就是tinshemet! 二十世紀初﹐美國國家史密遜博物館館長是瓦爾考特博士。他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化石考古學家。有一年﹐他帶著馬隊到位於加拿大洛磯山海拔八千英呎的波基斯關去挖化石。5.5億年前地球的東西兩大陸地盤相撞﹐形成了今天的洛磯山脈。波基斯關地區在洛磯山脈形成之前是萬物叢生的熱帶沼澤窪地。兩大陸撞擊造成奔騰的淤泥﹐埋葬了一切水陸生物。多年後淤泥沉積變成化石。因為那淤泥非常細膩﹐不但動物的細小骨頭的形狀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連動物的內臟也都能從化石中看得清楚。 當瓦爾考特博士挖到這豐富的化石庫時﹐他大吃一驚。他做夢也沒想到現代地球上所有動物的基本體形﹐從單細胞動物到有眼﹑有鰓﹑有肢體﹑有內臟﹑會爬會游水的動物﹐他都能在這個5.5億年前的化石堆裡找到相似的標本。他收集的六萬個化石標本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在5.6億年前(寒武期)﹐地球上只有最簡單的菌藻類生物。它們絕對不可能在短短0.1億年中進化成為會爬會游水的動物!這些生物都是爆發性地突然出現的。可惜當年達爾文主義風行﹐幾乎每個科學家都不得已要相信進化論。瓦爾考特雖是個基督徒﹐也不例外。他的大科學家的地位使他沒有勇氣宣告他的成就﹑向進化論挑戰。這些出土的珍貴的化石標本﹐又被埋入博物館的倉庫。八十年後才被一個研究生發現。 不能回答的問題 近年來﹐細胞生物學有很大的進展。科學家懂得越多﹐就越感到生化作用的複雜和奧秘﹐不能解答的問題反而更多。這裏我們不是談論飛行太空的大火箭﹐而是小小細胞內部的複雜結構。從前科學家認為﹐在有關細胞作用的問題上﹐他們能解答百分之五十。現在科學家則承認﹐能解答的不會超過百分之十。 我們知道每個細胞核內有一種成份叫基因﹐是儲藏遺傳資料的倉庫。細胞學家發現﹐每個海藻或原生動物的細胞含基因比人的細胞高一百倍。科學家不能解釋為什麼一個原生動物要儲藏這麼多的遺傳資料?為什麼一個不成形的原始動物要儲藏與脊椎及關節有關的遺傳資料? 請再看一個有趣的例子。研究眼晴功能的科學家們發現﹐在包括蚯蚓﹑昆蟲和脊椎動物在內的﹐體態不同的﹐在遺傳系列上無關的五門(系列)動物中﹐都存在一組控制眼功能發展的基因﹐叫Pax-6。自從達爾文的進化論被推翻後﹐有一種所謂匯合進化論(Convergence Evolution)出現。用這種新的理論來解釋﹐這Pax-6基因是各門動物多年單獨演變而巧合的共同結果。那麼這五門動物都得到Pax-6的機會如何呢? […]